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感言
踏入伯克利的土地,浓浓的红杉味道沁透了空气,湛蓝的蓝天与远处的山脉交接于天际线,松鼠特别常见,经常会在校园或者家门口就与松鼠不期而遇,我逐渐爱上摄影,爱上远足,和伯克利当地的学生一起在夜里爬山,看远处的旧金山的金门大桥,看远山如黛、灯火如织。微凉的夜色如水般在皮肤上滑动,我知道那是风的气息。
而学习生活也是那么迷人。第一次踏入行为经济学的课堂就被老师的开朗震撼到了,“go bears”成为我在伯克利记忆最深的口号;产业组织理论的老师很瘦,薄薄的镜片折射她蓝色的眸光,在那个课堂上我第一次意识到要把经济的发展与法律紧密结合,几乎每次的课堂都会强调美国反兼并法在美国寡头、垄断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金融经济学的老师更让我印象深刻,银色的卷发和敦实的身材、眼神里永远眨着兴奋的光,喜欢让我们亲手操作excel、翻看Bloomberg,让我们体会实际的金融是怎么运行的,克服了我们常认为学校知识滞后于实际的弊端,甚至会专门用一节课带我们看纪录片,看美国的经济危机是怎么发生的。或许就是这几个月的学习经历,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理论与金融理论到底是怎么渗透在生活中、政策中、实际中。
我们去了洛杉矶Griffith Observatory,轻唱着City of Star,迈着舞步,拥抱天际线;我们去了迪士尼,一天勇闯23个项目圆一个童年的梦;我们去了西雅图,看雪山与白云交融,再融化于水面之上,水天一色;我们去了派克市场,在摩天轮眺望渔船缓缓归矣;我们去了波士顿,看哈佛的红墙与蓝天相得益彰;我们去了纽约,看缤纷似幻的梅西游行。
在伯克利我还认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一开始由于自己的口语问题,我在伯克利国际学生组织的网站上寻找帮助,有一位金色短发的白人女性愿意帮我,我们每两周线下见一次面,每次我给她分享我的收获,告诉她我学业的困扰和对未来的迷茫,她总是会耐心倾听,帮我开导。每次旅游回来我会给她带伴手礼,我觉得这份跨国友谊十分珍贵,我们最后的感情已经超过了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分别的时候都眼含热泪。
在美国的一切就像是一场梦,有时还会一阵恍惚,那段美好的经历真的曾刻在我的生命中吗?就像我回国时坐在后院的墙上看星星的时候想的那样,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一段美好的经历就是为生命赋能,我清晰地感受到活力与生命力在体内复苏,那股蓬勃的力量在心中一阵跃动,我感激学校能给我一次交换机会,这次的交换无论在心灵上、身体上、学识上,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

西雅图雪山、天色、湖光交相辉映

世界上第一家星巴克

中秋节全体清华在伯克利学生聚餐(包括硕博、交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