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i果冻制作厂

  • EN

新书推介——《多面中国人》

2011-11-11
阅读:

?

在近代对于中国国民性的着作中,1894年首版的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被认为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并颇享盛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这样对阿瑟·史密斯说:非常快乐地读了你的大作,绝非他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近日,德国大使曾对我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对于中国的作品中,尊着是最好的。

其实,就研究中国国民性的深入程度而言,1909年首版的麦高温的《多面中国人》明显强于《中国人的性格》。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头雄狮的话,品尝过烤鸭、饺子,欣赏过京剧、中国功夫,游览过长城、兵马俑,这些人只能算触及过这只雄狮的毛发;从《中国人的性格》的内容看,阿瑟·史密斯则触及到了这只雄狮的皮肤;而细读《多面中国人》后,读者能够感觉到麦高温已经触及到了这只雄狮的血肉。

?

在研究中国国民性的深入程度方面,《多面中国人》比《中国人的性格》更胜一筹的首要原因是作者麦高温是一位非常正直、对中华民族怀有爱心、同情心的有识之士。

本书在英国再版时,麦高温在前言中这样写道:

本书中描写的中国人的生活画面都是我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我在中国生活了50年,和几乎每个阶层的中国人都打过交道。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愉悦。我越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我的心就越被他们所吸引。他们真是一个可爱的民族。无论是在欢乐的时候,还是在生活被悲伤笼罩的时候,或者是伸张正义的时候,中国人都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成千上万箱鸦片输入中国,让外国商人获得了暴利,而中国几乎是依靠鸦片贸易的关税在支撑着。对征服者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罪恶和令人心碎的行径啊……时光在中国缓慢流逝,鸦片逐渐在这块土地上肆意蔓延,用它黑色的手牢牢抓住无数人的心,将无数家庭推入悲惨的境地……

麦高温和史密斯都曾在华传教。麦高温于1860年从英国来华传教,史密斯则于1872年自美国来华,比麦高温晚来12年。从麦高温的上述话中可见,作为一位英国国民,他对自己的祖国对中国国民的所作所为是反对的;对于生活在困苦中的中国国民怀有深切的体恤与悲悯。这种情感也渗透入了《多面中国人》一书中。相对来说,从《中国人的性格》看,史密斯也客观地赞赏中国国民的智慧、忍耐、务实和乐观,但对于他的意念中的中国国民的缺点,态度是刻薄与鄙视的;也缺乏对中国国民深挚的感情。

对中国民风、民俗体察入微,是《多面中国人》的第二个重要特色。这与麦高温同中国国民长达50年的深入交往不无关联,他对中国国民的了解和理解程度是绝大多数“中国通”无法企及的。

相对而言,《中国人的性格》一书则侧重从当时的《京报》等媒介里获取素材,文风类似于给政府、教会等机构写的考察报告;由于阿瑟·史密斯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书中常常出现一些论证上的谬误,例如,在论证其提出的中国人“漠视精确”的观点时,史密斯在书中这样写道:

“从人们的书信当中,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中国人是多么漠视精确。一封寻常的中国书信,信封上会醒目地写着:‘父亲大人’、‘慈母大人’、‘叔公大人’等等,一般都不会写出收信的‘大人’的名字。”

史密斯并不了解在中国自古长辈的名字就是晚辈重要的避讳对象之一,即使在200年后的当今中国社会,晚辈在绝大部分场合也还是会尽量避免直呼长辈之名。

?

对中国国民性的了解和理解程度,麦高温有时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下面这段是他对“面子”的叙述:

“面子”在中国话中是最重要又最有趣的词之一。它代表了一种渗透于整个社会的生活观念。可以说,它是一种戏剧元素,让每一个中国人在每一天的生活舞台上像演员一样表演,不断演出一出出滑稽的喜剧。中国人总想在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生活得体面,如果能成功做到这一点就算是有“面子”,反之就是“丢面子”。人们深知体面的好处,所以在外人面前总是像演戏一样尽量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外人尽管也看出这只是在舞台上表演出来的一场戏,但仍然表现得像参加葬礼一样庄重肃穆。如果笑场或者表现出一点真实看法,就会破坏双方见面的效果,让对方“丢面子”。

“面子”一词包含两个主要意思。第一个是荣誉或声望……另一个是尊严或者自尊。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力维护这一点。不管是对还是错,他都不会让自己蒙羞,要不惜一切代价地保住自己的面子……

中国人不仅出于维护尊严的目的而维护面子,人们彼此之间有一种微妙的感情联系,对任何有可能危害面子的事情都很敏感,同时也热衷于维护其他人的面子,让大家都不蒙受羞辱。下面,我就举个例子:

在我负责的一个乡村教堂里的传教士因言辞拙劣,很不受欢迎。最后,教民们不想让他在当地传教了。

如何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呢?做到既不会伤害这位传教士的面子,又让他离开该教区。教民们想出了许多办法,都因可能有伤该教士的面子而作罢了。为首教民们让我想办法。为了不伤该传教士的面子,我编了一套让人莫名其妙的理由把该传教士调去负责另一个教区了。

我让他写了一份辞呈,然后向他以前的教区的教民宣布由于某种原因该传教士辞职了。当时,教民们脸上的表情表演得非常逼真。他们看起来惊呆了,脸上因为惊讶而呈现出各种表情。稍后,教民们开始抗议,要求该传教士收回辞呈。如果我不了解事情的原委,我还真会被他们骗了。我仍然宣布该传教士决心已定,没有变动的余地了。于是,挽留的声音平息下来。

大约几个星期后,为首的几个教民和该传教士一起来求见我。寒暄后,我客气地问有什么事情可以为他们效劳。其中一个身份最高的人告诉我,教民们因为该传教士的离开而深深不安。自从该传教士辞职后,整个教堂事务混乱不堪,令人担忧,因此他们想和我商量一下,能否请该传教士看在教民们一再挽留的面子上留下来继续服务;其他教民首领也列出各种理由,要求该传教士考虑再留任。我被他们搞糊涂了。在该传教士表示不再留任并因故先行告退后,我对那几个教民喊道:“你们究竟搞什么名堂?一开始你们不想要这个传教士,我出于同情给他安排了另一份并不怎么样的工作,成功地照顾了各方的面子。现在,你们又来恳求我让你们讨厌的人留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到现在,这些人的脸上还保持着法官一样的严肃表情。他们连眼睛都不眨一下,脸上更看不出演戏的成份。其中一个神情最庄重的人闪烁着喜悦的目光,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告诉我:“我们不想要这个传教士,这是确定无疑的。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让外人看出这一点。那样会让他颜面尽失,在好多年里都抬不起头来。现在啊,我们一再挽留的事情在他即将上任的教堂已经传播开了,他保全了面子,又可以抬着头去上任了。”他讲述这段话的时候,脸上的笑容从一点泛开,最后扩散到了整张脸上。他的眼睛里满是幽默的光芒。其他人也为自己一手导演的喜剧发出会心的笑声。他们的笑声感染了我。我和他们一起在书房里发自内心地大笑。

中国人的幽默感没有穷尽。如果没有这种幽默感,他们就会被不得不承受的艰辛、饥饿、痛苦和其它种种磨难击垮……

从这段文字中,读者不但能够感受到麦高温对中国的“面子”的内涵的深入理解,还能够体会到麦高温与中国国民间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

对于一位外国人来说,中国国民性是一个艰深的研究课题。麦高温也曾说:“我可以整天和中国人在一起,可以把中国话说得像当地人一样好,但就算再过几十年,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我真的不十分了解。”但是,异国的旁观者往往对中国国民性更具真知灼见。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本书,把它当成一面镜子,进行自省、自纠,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将会更自信、更和谐地与世界其它民族共处。

?

?

徐璐撰稿

?

《多面中国人》?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5月第1版

?

作者介绍:

麦高温,英国传教士,1860年来华,先后在上海、厦门传教。他精通汉学,还着有《中华帝国史》、《厦门方言英汉字典》、《华南写实》和《华南生活见闻》等。

?

本书目录:

第一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二章?家长制统治着中国

第叁章?中国人并非弱夫,只是没有组织起来

第四章?十年寒窗,金榜题名

第五章?四书五经塑造着中国人的思想

第六章?中国人尊师重教,却不重视人的成长

第七章?中国人不真正信奉神明,却相当迷信

第八章?中国人信奉风水

第九章?迷信让方士和骗子大行其道

第十章?中国人深信:恶有恶报

第十一章?深山古刹见闻

第十二章?五花八门的严刑峻罚

第十叁章?中国人的“私了”和私刑

第十四章?神秘的中医

第十五章?铜板是中国人真正的朋友

第十六章?中国人喜欢看戏,却鄙视戏子

第十七章?在清朝逛街

第十八章?水上中国

第十九章?真爱维系着中国家庭

第二十章?可爱可敬的中国农民

第二十一章?奔波在路上的中国人

第二十二章?乞丐和保护费

第二十叁章?“面子”

第二十四章?拐弯抹角、温和坚忍的中国人

第二十五章?中华新帝国

?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