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的某天,乔尼米和纳特分别收到了自己申请的同一所大学招生办公室的来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申请者,
我们很遗憾地通知你,学校无法正式录取你。虽然你通过了数学考试,但你在阅读和写作部分的分数低于可直接录取的分数线。
不过,你可以先接受预科课程,以助你通过考试。你的分数只稍低于分数线,因此我们相信你能够在一个学期内通过这两门考试。你还可以在课表中选修一门课程。
请尽早与我们联系并与学业顾问预约会见时间,以便我们为你注册并做好未来的教育计划。
乔尼米读完信后,把信紧紧地贴在胸前。在泪光中,她微笑着轻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知道我能行。我已经走到这一步了。虽然不容易,但我一定能做到。”
纳特读完信后,却从他父亲的卧室里取出一支手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为什么乔尼米与纳特对同一件事的反应迥然不同?是因为纳特的生存境况比乔尼米更糟糕吗?事实恰好相反。乔尼米生于一个贫穷的非洲裔移民家庭,父亲与丈夫都酗酒成性,并用暴力虐待她。16岁时,她奉子成婚。生了两个孩子后,因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带着两个孩子逃出家门。这位30岁的单身母亲,边工作边求学,来信中学业上有进展的信息让她内心产生了希望、信心和力量。纳特则生于一个重视教育的犹太家庭,是一对大学教授的儿子,与父母共同生活。来信中的信息却使他产生挫败感,并在内心产生了厌世的情绪,继而采取了自戕的行为。
?
从乔尼米和纳特的实例中可见,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人类的情绪并左右人类的行为。只是人们经常无法控制它,甚至是在产生恶果后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因某种心理因素“作祟”使然。海伦·凯勒曾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心理因素对聋盲儿童的行为的影响:
我想我当时就知道自己很任性,因为我知道我踢伤了我的护士艾拉,在我发完脾气后,我有一种类似后悔的感觉。不过,一旦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这种感觉就丝毫不能阻止我继续任性。在我的老师沙利文小姐来了以后,我很快抓住了一个把她锁在房间里的机会。我带着妈妈让我给沙利文小姐的东西上楼,一把东西给她后,我就“砰”地关上门,锁好,然后把钥匙藏在客厅的衣橱里。没有人能骗我说出钥匙在哪儿。在迫不得已之下,我爸爸只好拿梯子让沙利文小姐从窗户爬了出来——这着实令我高兴。直到几个月之后,我才交出了钥匙。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我的小妹妹视为入侵者。我知道我不再是妈妈唯一的宝贝了,这个念头让我妒火中烧。她一直坐在我妈妈的大腿上,而那是我曾经坐的地方,而且,她似乎占据了妈妈所有的关心和时间……有一天我发现我的小妹妹在我娃娃的摇篮里睡得正熟,我冲上去掀翻了摇篮,要不是我妈妈在她掉下来时接住了她,她可能就没命了。
海伦·凯勒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人类的情绪是如何影响其思想,思想又是如何引导其行为的。
?
心理因素不仅会主导人们的行为,它产生的消极情绪还会对人体机能产生恶劣影响。在一个情绪障碍的实例中,一个中年丧偶的男性这样描述自己的身体状况:
当我妻子去世时,我觉得自己也活不下去了。那些曾经对我重要的事都已经不存在了。有时感觉就像是有千斤的重量压在我的胸口,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感觉胳膊很痛,双腿站不起来,也很难入睡,更难的是每天起床又要面对可怕的一天。后来,呼吸开始变得自在了,胸口可怕的压力减轻了。接着,这些在某天都消失了,我曾经感受到的悲伤绝望都不在了。感谢上帝赐我抗抑郁剂。
临床诊疗的实例表明,心理因素也能产生积极情绪并对身体机能产生药物不能替代的良性作用。《心理学与我》一书中这样写道:
新近的科学研究表明,乐观、幽默等积极情绪对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许多研究显示,在病人的治疗计划中加入笑话都被证明是有效的。着名的梅约健康研究所已经明确地将幽默作为身体自然治愈能力的补充,并鼓励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给病人幽默的体验。他们认为,幽默可增加人体的血氧量,促进血液循环,并增加唾液中免疫球蛋白础的浓度;幽默还能帮助病人抵御疼痛。诺曼·库辛的病例就是着名的例证。
诺曼·库辛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通讯作者。在被诊断出患有慢性的致命的癌症之后,他拒绝接受“末期”的诊断,尝试自我治疗。他认为,医院的膳食营养不佳,不利于自己康复;止痛剂也对康复有害。于是,他搬到一所在医院附近的、能自己做饭的公寓里,以便改善自己身体的营养状况。他推断,爱、希望、信念、笑话以及“活下去”的意志等积极情绪,有利于自己身体的康复。他发现,看一些令自己发笑的电影,他至少会获得两个小时没有疼痛的睡眠。经过几个月的缓慢康复,他的工作能力恢复了。在与疾病抗争的10年后,库辛因心脏病离世,并非死于癌症。
“拒绝所有伴随癌症诊断而来的悲伤、害怕、抑郁及惊慌的情绪”是诺曼·库辛强调的叁个重要治疗因素之一。
?
人类的整个生命历程,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心理活动一直如影随形地相伴着。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科学掌控它,是人类充分发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在心理学自助读物中,《心理学与我》一书以其独具匠心的写作宗旨、丰富翔实的内容以及具体真实的案例见长,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并帮助人们有效增加积极情绪并减少消极情绪,从而使人生更圆满。
具体而言,本书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书重点强调人生的选择和改变,关注个人的心理成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将如何提升自尊、主宰自己的生活作为全书的主旨。
作者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入手,从婴幼儿、青少年、成人到后半生,详细地介绍了每个时期人类的心理特点、人际关系特点、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帮助读者用心理学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各章针对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从心理学的角度层层分析,深入探讨,使读者看到问题的起因、发展;告诉读者,在困境中,只要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做出必要的改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作者在写作中注重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书里综合应用了众多心理学学派的人类心理的观点,涉及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在把心理学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后,作者结合来源于相关实例,对个案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地总结了人生各个阶段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
在1670年首版的《思想录》中,帕斯卡尔这样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通过思想调控自己的心理,进而掌控自己的行为,这也应当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优势所在。
?
?
徐璐撰稿
?
《心理学与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
作者介绍
阿普里尔·奥康奈尔,圣达菲社区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文森特·奥康奈尔,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洛伊斯·孔茨,缅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连续叁年获得杰出教学奖。
?
本书目录
第1章?用心理学重新认识自我
第2章?意识——你内心的窗口
第3章?社会在你身上留下的烙印
第4章?情绪、人格在一生中的起起落落
第5章?从受精卵到学龄前
第6章?从上学到青春期
第7章?青少年期的烦恼之旅
第8章?成年早期的人际与爱恋
第9章?婚姻关系的成败与养育下一代
第10章?最普遍的心理问题
第11章?理智对待各种心理治疗
第12章?应对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