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i果冻制作厂

  • EN

新书推介——《动机与人格》

2011-12-27
阅读:

?

“珍珠港事件后不久的一天,我驾车回家,在路上,我的车被贫穷、悲惨的游行队伍堵住了。在我的面前,是衣衫褴褛的退伍军人、童子军、麻木的人流、旧制服、旗子等等。有人在吹奏着走调的长笛。当时我不禁泪流满面。我觉得,我们并不了解希特勒,不了解德国人,不了解斯大林,也不了解共产主义者。我们不理解他们中的任何人。我觉得,如果我们能理解他们,我们就会取得进步。

我幻想有一张和平的圆桌,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人性、仇恨、战争、和平以及兄弟情谊。我的年纪已经太大,不能从军,但正是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应该贡献我的余生,为那张和平圆桌发现一种心理学,那个瞬间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

这位驾车人就是后来在全球心理学界享有盛誉的人本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亚伯拉罕·马斯洛。

?

从那以后,亚伯拉罕·马斯洛更注重自己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研究的范围也更广了。他的研究内容开始涉及人类天性和潜能,逐步形成了日后的动机理论。1954年5月,时年46岁的马斯洛整合了他13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动机与人格》一书。

《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之作,它主要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该书是马斯洛对人本心理学的早期探索,在创建一个积极和全面的人性观方面起了巨大影响。

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作为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动机。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每一种需要的出现都是以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形成了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的层次体系,层次的基础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为安全需要、爱与归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有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又细分出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在自我实现理论中,马斯洛把追求高度自我实现的人形容为社会中“明亮的星光”。他认为,追求高度自我实现的人为自己设立目标并一生追寻他们想要达到的高度。而且,他们的成就并非为一己私利,而是为了造福全人类。他们可能是力图向人们警示社会危机的作家,可能是潜心研究重大课题的科学家,也可能是为改善人类生存状况而抗争的正义人士。马斯洛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了那些实现个人梦想并点亮社会希望的人物,例如,爱因斯坦、埃莉诺·罗斯福和林肯等。

马斯洛还在他的工作与生活中找到了他观察与研究的对象——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和格式塔心理学奠基者马克斯·韦特海默。他们都是智慧、富有创见且研究硕果累累的学者;又都成熟、热情并富有同情心;同时还都是马斯洛的老师。马斯洛开始对他俩进行记录,试图分析是什么因素成就了他们。对于这项研究,马斯洛曾这样说:

我对自我实现的探究并不是预定的研究,只是一个年轻学者尝试去理解自己所热爱、崇敬和钦佩的两位老师。我想去理解为什么这两个人如此不同于世界上的普通人?我对他俩进行记录,试图理解他们、思考他们并在我的日记和笔记中描述他们,在一个美妙的时刻,我意识到他们俩的模式可以普遍化。我试着去看看在别处是否也存在这种类型的人,而我确实找到了。

正如马斯洛所言,自我实现的人有一种强烈信念,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主宰自己的命运。虽然他们也经历过挫折,但能从中恢复并继续追寻人生目标。他们不会将自己的不足归咎于他人,也不会用不幸的遭遇作为失败的托词。

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勇于拼搏,并用他们的成就激励全社会进步。虽然,他们也会面临丧亲之痛,但他们决心尽力活得毫不畏惧、问心无愧。在马斯洛的观念中,自我实现是一个永不止息、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

?

该书出版后,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的这些思想也渗透到了公司管理、市场营销、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领域。本书的影响力还迅速地扩及公司界。

“非线性系统公司”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高新技术公司,公司的创始人安迪·凯应用马斯洛的心理学原理对管理进行革新,并卓有成效。

安迪·凯发现,工人们在装配电压表时似乎并不愉快,每个人都想在装配线的末端工作。凯决定要使员工心情愉快,并希望这样会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经过3年的调查和广泛研读,凯开始依据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及其它有关动机的着作,开始实施一项激进而意义深远的管理实验。其管理理念是:每个员工都能从自己亲手完成的工作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他们会因此更加愉快、更加健康,公司也会因此保持效率并能够持续发展。

实验中,凯解散了原来的装配线,改为6至7人的生产小组,每一个小组都要学习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方面,并参与管理。小组成员与领导共同决定如何完成小组的任务并对此负责。员工的休息时间不再是单调统一的,而是由小组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此外,凯还废除了工时卡、销售人员支出帐目、惩罚迟到和生病者等旧规定。

实行管理改革后,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大为改变;顾客投诉下降,销售业绩和生产能力大幅上升。

1962年夏,马斯洛应邀访问了该公司,他发现,车间里充满着民主的气氛,员工们心情舒畅对工作很有兴趣。他未曾料想到,这些都是他的理论指导的结果。更让马斯洛欣慰的是,他的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在工业现场而不是实验室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此前,马斯洛曾经因为无法在实验室中检验这两个理论而感到内疚。

?

虽然,后世的绝大部分心理学着作提及较多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但是,马斯洛学说的核心所在是“自我实现”。他的动机理论、高峰体验和存在认知论、价值观论等,都是以自我实现理论为基础的。马斯洛所研究的“自我实现的人”都处于人类生活的理想状态。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是马斯洛给在困苦中挣扎的人们指出的理论上的出路。正如泰戈尔诗云:“绿叶的生与死乃是狂风急骤的旋转,它的更广大的旋转圈子乃是在天上繁星之间徐缓地转动。”

?

?

徐璐撰稿

?

《动机与人格》(第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

作者介绍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着作之一。

?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动机理论

第一章?动机理论引言

第二章?人类动机理论

第叁章?基本需要的满足

第四章?重新考察本能理论

第五章?需要的层次

第六章?非动机的行为

第二部分?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

第七章?心理病理的起源

第八章?破坏性是本能的吗?

第九章?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

第十章?达到正常与健康的方法

第叁部分?自我实现

第十一章?自我实现的人

第十二章?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第十叁章?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四章?新心理学的问题

第十五章?对于科学的心理学研究

第十六章?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

第十七章?陈规化的认知与真正的认知

第十八章?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

走向积极的心理学

?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