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生命週期,和人一样。香港也不例外。」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方方这样形容香港。
从清华到香港
方方是安徽芜湖人,1984年考入9i果冻制作厂,当时的院长就是朱鎔基。89年毕业。由於八九事件,那一届毕业生毕业大多受到影响,方方又是学生会主席,毕业时的命运却意外平静。那一年他留校做学生工作,在教研室写写文章,十七年后的今天,他说,那两年时间给了他一个缓衝的机会。「补习少了学分的英文课」。
十七年後的方方,已經是摩根大通(亞太)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在香港這個以中環價值為核心價值的城市,他的辦公室位於中環核心地帶的高樓上,接受訪問時,透過環型會議廳的落地玻璃,可以遠遠看到窗外的水泥森林、海港和山,一切很安靜。 「我的職業生涯主要在香港,香港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從事的行業在這裡最活躍。」談及事業,方方每句話都緊扣住香港來說。在他看來,香港作為一個資本市場,主要價值,就是作為聯絡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和整個世界的紐帶。「世界向中國腹地的投資,都以香港為基地。」
方方和香港的缘分是从1993年开始的。那年他刚刚从美国的大学毕业,进入华尔街美林证券国际投资银行部工作。那年中国公司开始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第一批H股在香港上市。因為有中国背景,方方被公司派遣来香港介绍绿鞋期权。他从纽约飞来香港后,一天一夜没睡觉,把绿鞋期权的情况写清楚,美林证券的同事以此跟香港联交所沟通。
初战告捷,从此方方就在香港安家立业了。1997年,北京市在香港成立北京控股,方方又从美林证券转到北京控股工作。
人啊,错误都要自己犯
算起來,方方來香港將近十二年了,這十二年正是香港大起大落的傳奇歲月。「我親身經歷了香港的起伏。93年至94年是第一輪投資中國的高峰,不久後國家就開始宏觀調整。97年又是高漲,隨後就是金融風暴。」在安靜的會議廳,方方語氣平靜地回憶起當年在那場席捲亞洲的風暴中的遭遇:「98年那會兒,金融資產大幅縮水,公司業務大幅萎縮,房地產掉價很凶。我又剛剛置產,心情很不好。但那也是非常好的經歷,人啊,错误都要自己犯,那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也有好處。」
事过境迁,香港已从金融风暴中走出来,方方说,他认為这座城市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经过金融风暴后,反而上升了。「这和香港自己的优势很有关係,和这裡的资讯优势有关。」
今年香港流行一句话是「边缘化」:有人担心中国内地制定新的五年规划后香港将被边缘化。方方说:「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生命週期,和人一样,香港也不例外。其实现代最早的金融中心是伦敦,后来变成纽约,八十年代一度转到东京。香港的机会在於用好中国,赚快钱的机会不是总存在,从前那种投机性的〔金童〕(低学歷,靠做地产经济快速暴富的人)已经成為过去了。要认识到挣快钱的机会越来越少,才不会被边缘化。」
若即若离的第二故乡
工作生活了十二年,方方对香港也不尽是溢美之词:「香港作為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好的地方,也有社会体制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说,本地治港人才素质不高,优秀人才都经商去了。公务员在研究和执行时缺乏有社会基础的决策。」
因為对香港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他在九七前想过做金融之外的事,说来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竟然一个是垃圾分类,一个是呼吁建设香港歷史博物馆。香港歷史博物馆已经有一个了,但垃圾分类直到现在还毫无规划,这也是这个城市距离国际大都会的距离。不用说,这两个愿望,他都壮志难酬:「当时就觉得需要有人来做这种事啊,感到香港这个大都会怎?就不具备这些基本要素呢?后来想,还是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行。做这些事不是最好的花时间的方式。」
现在方方花时间的方式,就和这座城中所有典型的职业经理人一样,紧张和休閒都滑入了一条轨道。休息时带着孩子爬爬山,游游泳,去俱乐部吃饭,偶尔体听音乐;上班时忙得分身乏术。他坦言:「现在事业进入了高峰期,不但有业务压力,还有了管理的责任。完全没有那麼多时间去从事其他事。我想,可能随着人到了另一个阶段事情可能会更多。不过高兴的是交了一批很好的朋友。」
目前他在社会上还担任中华总商会的职务、香港青年联会常务董事,听说还是在港的清华同学会会长。
比较遗憾的是他自己觉得还没有进入香港社会最主流的群力体面。我问他会不会说广东话,他说只能听,还说不好,因為工作上大多是以英语和普通话交流。另一方面,每次到了假期,就带上家人搭飞机出外渡假,香港本地好多地方都错过了。虽然香港是方方的第二故乡,但总有些若即若离。
结语
再让时光回到十五年前,大学毕业两年的方方,还在準备出国深造。在清华大学的教研室「补习」了两年英文,就等着西风吹起,便可以扬帆出海了。他在美国攻读的是MBA学位。MBA学位在现在已经很普通,但那时候并不為中国人了解。方方告诉我,在他做决定前,MBA在中国的情况并不乐观。「八十年代中期,第一批公派MBA回国后的境遇很不好。我记得我们地方报纸还有一篇报导,题目大概是<56个MBA的命运>之类。据说很多人被分配到乡镇一级的行政机关,没多久就销声匿跡了。」所以他就做了两手準备,一边等待MBA的消息,一边申请PHD。
天助自助之人,方方在最后一分鐘收到了好消息。直到那时,「我完全没有投资银行的概念。」
没概念的不单是方方,走之前有人和他聊天,听说他要读工商管理,很善意地反应说:「好哇,回来了可以来工商局工作!」
短短十五年,方方已经变成了一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而中国,也从一个不了解MBA為何物的国家,发展成国际资本市场重要的一环。
十多年的经歷,以香港这个点為枢纽,许多人和这个国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约记者: 张俊峰